鄱阳农民“稻虾共作”走出致富新路
稻在水中长,虾在稻下游——这一“静”一“动”,正是“稻虾共作”生态养殖模式的生动写照。6月4日清晨,鄱阳县古县渡镇南坂村贫困户郑小冬正在自家20亩稻虾田里收获新一天的成果。依靠着这“稻虾共作”产业的收益,郑小冬正大步走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。
郑小冬原本在外打工,家里的经济收入不错。然而,一场大病让他变成了贫困户。今年,在帮扶干部和村民的介绍下,他加入了鄱阳县小龙虾产业协会,开始进行稻田养虾。郑小冬告诉笔者,他共投放了2000斤虾苗,预计第一批就能收获8000斤左右成年龙虾,全年产值能达到10万元左右。他开心地说:“今年一定能顺利脱贫,为国家减轻负担。”
据该县小龙虾产业协会会长介绍,在“稻虾共作”模式下,稻虾共生,稻田不施农药,既能提高小龙虾的产量,又能提高稻米的质量,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体系。由于“稻虾共作”不仅不会使稻米产量减少,而且小龙虾繁殖能力强、产量高,比单纯种植水稻的收入大大增加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。
谢家滩镇余山七村村民余胜也对这个生态种养模式动了心。他以前是专职养虾,收入还行。当了解到“稻虾共作”种养模式时,立刻被吸引了,实地考察后当即加入县小龙虾产业协会。在他看来,“稻虾共作”实现了“一田两用”,不仅小龙虾的养殖技术有人指导,而且还不用愁销路。目前,他共租了120余亩农田做稻虾养殖,投放了4000斤虾苗,截至目前已收成年龙虾两万斤,产值达30多万元,除去稻谷收入,每亩农田收入增值超过50%。余胜告诉笔者,到了明年,收入还能翻倍,因为前期所需的硬件设施全部建好,明年的规模更大了。同时,还能销售今年的虾苗。
目前,小龙虾产业协会已发展会员165人,其中,贫困户占30%左右,农田总面积2万亩以上,并且成立了党支部。协会采用“党建+公司+基地+农户(贫困户)”的模式发展小龙虾产业,实行统一管理、统一种养、统一销售,打消农户顾虑,带动农户走稻虾综合种养致富之路,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。
(王任 黄鹏)
- 上一篇:权威发布!上饶市最新干部任免情况
- 下一篇:广丰构建健康金融生态环境
- 06-11·【暖新闻·江西2018】“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”
- 06-10·建章立制,共建生态保护屏障
- 06-08·“扶贫西瓜”熟了
- 06-07·枧田街乡:“党建+”亮点纷呈
- 06-06·澳大利亚魏基成“天籁列车”开进鄱阳
- 06-04·防洪演习
- 06-01·万年湖云乡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成了农民土地流转的“抢手货”
- 05-31·漆工镇:启动“红色引擎”带领农民增收
上饶之窗版权与免责声明:
① 凡本网注明“稿件来源:上饶之窗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上饶之窗所有。
② 本网未注明“稿件来源:上饶之窗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上饶之窗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上饶之窗网站联系。